一、立陶宛的基本概況
立陶宛共和國簡稱立陶宛,意為“多雨水的國家”,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。它位于波羅的海東岸,北接拉脫維亞,東連白俄羅斯,南鄰波蘭,西瀕波羅的海和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。國境線總長1644公里,海岸線長90公里,國土面積6.53萬平方公里,全國人口僅280萬左右。其首都為維爾紐斯,人口56萬。立陶宛雖小,但民族構成頗為豐富,立陶宛族占主體達84%,波蘭族與俄羅斯族分別占據(jù)7%和6%,還有白俄羅斯、烏克蘭等民族。
立陶宛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歐洲的交通樞紐,然而它的礦產資源比較貧乏,石油、天然氣等都需要進口。之前主要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,后來為了抱*大腿,開始從海上進口*天然氣,*天然氣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價格翻了一番,這讓立陶宛民眾苦不堪言。
二、立陶宛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(xiàn)
立陶宛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(xiàn)十分活躍,但其行為背后的動機卻值得探討。
一方面,立陶宛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。由于二戰(zhàn)時期被蘇聯(lián)“吞并”的歷史陰影,立陶宛“反共”和“恐俄”意識深厚,對俄羅斯始終心存戒心。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后,立陶宛人更是人人接受軍訓,準備好國家一旦被“入侵”就上戰(zhàn)場。
另一方面,立陶宛在外交政策上有明顯的追隨*的傾向。它模仿*的印太戰(zhàn)略,制定了立陶宛版本的印太戰(zhàn)略,并且將著力點放在臺灣問題上,試圖借助*的語言邏輯來碰瓷和惡心中國。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聲稱,立陶宛因為這個“偉大的戰(zhàn)略”,已經成功跨入“全球主要領導”行列。然而,這種說法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標榜。
三、對立陶宛領導力的分析
從立陶宛的自身實力來看,它只是波羅的海東海岸的一個小國,人口和國土面積都有限,在經濟、軍事等硬實力方面并沒有很強的競爭力。在國際社會中,一個國家的領導力往往與其實力相掛鉤。強大的國家,即便低調也會有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;而實力不足的國家,即便高調行事,也難以被真正視為領導者。
從立陶宛在國際事務中的實際作為來看,它的很多行為像是為了刷存在感或者討好*等大國。例如在能源選擇上,不顧民眾利益選擇高價的*天然氣;在外交上,無端地在涉華問題上挑釁,這些行為并沒有體現(xiàn)出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理性和擔當。真正的領導力應該建立在為自身國家和人民謀福祉、推動地區(qū)和平穩(wěn)定發(fā)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發(fā)揮正面建設性作用的基礎之上。而立陶宛目前的表現(xiàn)遠遠達不到這些標準,所以說立陶宛的領導力是非常有限的。
四、結論
綜上所述,立陶宛雖然在國際事務中有一定的活躍度,但由于自身實力的限制以及在外交等事務上缺乏獨立自主的、積極正面的作為,其所謂的領導力更多是一種自我吹噓。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上真正發(fā)揮領導力,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,秉持理性、公正、負責的態(tài)度去處理國際事務,而不是靠追隨大國、挑釁他國來博眼球。
轉載:http://www.xvaqeci.cn/zixun_detail/193907.html